科普小剧场——新冠病毒危害大,我们应如何应对?构建“四维防护盾”或是出路
众所周知,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截止2021年11月25日确诊病例累计增至2.6亿例,累计死亡病例近519万例。
疫情防控“四维防护盾”
面对疫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在新冠特效药、抗病毒涂料相继问世之后,基于沪学者“物体免疫力”概念,国纳科技酱认为构建“口罩-疫苗-特效药-物体免疫”四维防护盾或是出路,这一观点正在被一些行业内人士接纳。
— 01 —
致病微生物危害大
显然此次新冠疫情不是唯一一次致病微生物在全球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早在1346年出现的黑死病曾经蔓延了欧洲、中东、北非和印度地区,导致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口死亡。1996 年发生在日本的 O-157 大肠杆菌感染事件,在短短时间内蔓延到日本的 44 个都府县,感染者超过 9000 人。21 世纪以来,因致病微生物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更为频繁,如H1N1甲型流感、 SARS、H7N9、埃博拉、MERS 等,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这些事件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伤害和恐慌,人们对致病微生物的防范意识越来越强,抗菌抗病毒材料及其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 02 —
病毒和细菌的区别
在之前的科普小剧场的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细菌和病毒的区别以及抗菌和抗病毒的不同,请见《科普小剧场——抗菌”和“抗病毒”的区别,彧博士带您走进微生物世界》。
这篇文章中,国纳科技酱从细菌和病毒在大小、结构和致病性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差异,从而阐明了两者的区别。然后,进一步讲述了应对这两种致病微生物的难易程度:细菌我们可以用抗生素灭杀,但是病毒目前还基本都是依靠人体免疫系统去解决问题,外界干预手段不多,因此病毒相对细菌更难应付。
我们现在知道病毒比细菌更难应对,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了解一下病毒,病毒的种类到底有哪些呢?
根据病毒结构不同,我们可以将病毒分为包膜病毒(enveloped virus)和 非 包 膜 病 毒(non-envelopedvirus)。
病毒基本结构示意图,图片来自《中国涂料》
所有的病毒结构都包含有核酸类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由蛋白质组成的衣壳保护着,避免受核酸酶及其他理化因素的破坏,同时协助将病毒基因传递给宿主细胞。
非包膜病毒外层没有脂质类的包膜结构,这种病毒仅基于蛋白质的衣壳即可感染宿主细胞,而且由于非包膜病毒没有脂质包膜存在,其对消毒剂以及环境抵抗力更强。常见的非包膜病毒有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
包膜病毒在衣壳外还有一个双分子层,这有助于避免病毒被宿主免疫系统检测到,因为它使病毒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宿主细胞,但包膜病毒需要完整衣壳和包膜才能感染宿主细胞,这使得此类病毒对环境冲击比较敏感,消毒剂、酒精、紫外线等就可以破坏包膜的脂质层,从而破坏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常见的包膜病毒有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和COVID-19病毒。
现在,我们明白了COVID-19病毒是一种具有伪装包膜,难于被免疫系统发现的病毒,而且其致病性和致死率都比较高,因此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病毒。
— 03 —
如何应对新冠病毒?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冠病毒呢?关于这一点,国纳科技酱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构建“口罩-疫苗-特效药-物体免疫”四维立体防护盾。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基于以下几点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
1. 戴口罩实践证明有效。
2. 疫苗可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这一点也是被权威专家反复强调的,这里不再细说。
3. 默沙东和辉瑞推出新冠特效药大幅降低患者住院或死亡风险,这对防疫抗疫也将是有益的补充。
新冠病毒生命周期及潜在药物靶点,图片来自《美国医学杂志》
4. 国内科技企业推出抗新冠病毒材料后美科技双雄又推出抗新冠病毒涂料。这对实现沪学者张春明博士提出的“物体免疫力”构想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目前时机已经成熟。
正是基于上述四点分析,国纳科技酱认为构建“口罩-疫苗-特效药-物体免疫”四维立体防护盾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充分的技术可行性和实践基础,这有望将疫情防控推向全新4.0阶段,开创人类抗病毒历史的新篇章。
备注:全文转载自百家“匠心计划”签约创作者国纳科技酱,此文荣登百度旗下百家号“优选计划”科学周榜。